安徽交运集团 省公司内网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
今天是:
站内搜索:
天气情况:
乘车站:
终点站:
 
  企业文化
当前页:首页 > 企业文化 > 职工园地  博客天地
 
一蓑烟雨任平生---记老交通李景明 潜山分公司 张玲
2017-11-07

一场秋雨满地黄金屑。穿过沉淀时光的巷道,延着光阴流逝的方向,一位老人用一弯深情的目光凝视远方,一方小院,几扇小窗明净沧桑,一段馨香的回忆随着风轻雨柔云水天长。

推开门扉,交通局老局长李景明家的小院呈现在眼前。小院约四五平方米,一株黄色秋葵在简洁而安静的院落一角开放着,微风吹过,秋葵随风摇曳,花朵微颤,鲜艳明亮。穿过小院,落入视线的几方老式笨拙的木质沙发,一张茶几,一个电视柜挤满了长形客厅。透过客厅的小窗,一缕光线从狭小的天空洒落到后院地面上,小院湿润漫延,寂寞的青苔爬满了青砖外墙,在光线的折射下显得格外的绿,像是遗落在流年里的一份情怀,或是一场禅意浓浓的清修,宁静澄澈。

光阴无言,转眼认识李老局长有三十年了,那时他还在职。岁月流转,几年后他就退休了,上下班还时常看到他,他总是客气的与我打招呼,有着亲切的微笑。“乡音未改鬓毛衰”,87岁的李老是山西长治人,少时就参军离开了家,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没有改变他的乡音,没有改变他那北方人特有的侉气,以及他军人的直率与爽朗,只是霜染白发,行动缓慢,双手肿胀,如同一台生锈的运转失灵的机器。真是时光易老,一种恍如隔世的感叹。

当时光斑驳了他的双眼,记忆也就如一缕流水在指缝间流走,当我问起李景明老人是否还记得我的时候,他用那浑浊的双眼仔细地看了又看后,抖了抖嘴唇,喃喃地说:“有点印象,只是想不起来了。”我笑着加以提示,打开他记忆的阀门,他才如梦初醒般连声说“知道了”。李老的夫人解释道:“人老了,记忆不好,许多人许多事都记不清了。身体也不好,得风湿病几十年了。”李老淡然的说:“老了,当然会得病。”老了,当然会得病!那双手的关节肿胀的凸了出来,似乎在佐证他说的话。

李老用肿胀的手挽起裤腿,腿也是肿胀的厉害,他指着一块疤说:“我是死过一次的人了,还怕什么?腿上的疤就是打游击战时受伤的,腿被打穿了,当时医疗水平差,颠沛流离的,差点丢了性命。”李老侧着身子轻轻地抚摸着腿上的伤疤淡淡地告诉我,仿佛告诉我的是与他无关的一个故事。那疤微微隆起,泛红,早已被时光打磨得红润光滑,只留下无法愈合的伤痛。

李老是1930年出生的,小时候家里穷,弟兄多,16岁就去参军了。那时候,国民党到处“抓壮丁”,他就投奔了共产党。为什么投奔共产党呢?他的解释是:共产党虽然没有国民党富裕,但不强迫,讲民主,对农民孩子好。一个贫苦农民的孩子为自己选择了人生的第一步,并且一步一个脚印,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向每一个高度。

初入部队的小景明年龄小,加上营养不良,个头格外矮小,部队领导痛惜他人单力薄,就让他学习吹小号,当了一名司号员。小景明人小却懂事,知道珍惜机会,好好学习,从那一天开始,他也就吹响了人生的号角,那号角声嘹亮高亢,斗志昂扬。

人生变幻莫测,何况是峰火岁月。入伍不久的小景明跟随刘邓大军辗转来到皖南,走进大别山。整编前到过金寨的霍山,后又到刘家畈,1947年在潜山与岳西搭界的沙岭(现在的割肚)打游击战争。那时候东奔西跑的小景明吃了一些苦,不过年轻的体魄与昂扬的斗志战胜了一切苦难,甚至是伤痛。

艰难的日子总是会过去的,1958年李老转业到地方。转业后,他坚定“我是革命的一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”的信念,服从组织安排,先在竹席场做场长,接着在安庆炼焦厂待了一年,全身心地投入炼钢工作中。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,又回到潜山机械局负责全面工作,两年的工作历程,没有轰轰烈烈的豪言壮语,只是默默地给全县邻县生产了打稻机、发电机等农业机械,让躬耕的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“鞠躬尽瘁”,到半机械化的时代转变,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农户艰辛的劳作。

每一次的需要,都是一次改变。从机械厂到工交局、又到工业局,最后一站是交通局。每一次的改变,都是一个新的“战争”,是与困难交锋的战争。交通局刚成立的时候,单位没有场地,工作人员少,李老大力招兵买马,向县里打报告,请求划拨土地,建设办公楼,后又在各乡镇设立运管所、检查站、稽查站,全县的公路交通运输管理进入规范化轨道,交通事业有了良好的局面。”

提起往事,李老兴致勃勃,虽是断断续续,但我仍然能看出他内心存在的成就感。是啊,当青春不再,岁月沧桑,而一个人的经历在心里是不会消逝的。

那时候的人做事特有干劲,李老更不必说,为响应县里召开的‘民工俭勤’活动,他与单位的几位同志承包了潜山县至黄铺的‘为民公路’工作,连续几年,正月初几就窝在公路上,家也不管,年也不过。当时县里各个单位都缺人手,领导找不到合适的人选,又将他抽调去负责修路,水吼至五庙、水吼到割肚,老车站到老潜山饭店,每条路都有他反复碾压的足印,每条路都让他记忆深刻,而记忆最深刻的是修老车站到老潜山饭店那条路。那是1985年10月份,县里开展农业展览会,县领导下了军令状,要在两个月内将这条路修好,期间还要负责拆迁供销社的工作,不足的资金由交通局补贴。为建设这条路,他每天与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劳作在施工工地上,最终在地质队同志的帮助下,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。说到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任务的时候,他舒了一口气,身子向后略作倾斜,放松地笑了笑,似乎是刚刚结束了这份工作,卸下了肩头的担子,轻松了许多,又似乎有些得意与骄傲。他顿了顿又说:“记得前不久遇到一位老同事说,‘那时候的我们,颈上搭个毛巾就做事,在工作点上一蹲就是好几天,干劲特别足。’可惜现在老了,什么也做不了了。”怅然的情绪从眼底漾出。

“老车站到老潜山饭店的路是您修的啊?不说别人,我就得感谢您,我上学走的是这条路,上班还是走这条路,我可是受益匪浅。”我不由得感激道,“您老年轻的时候做了不少的事,现在大可放心安度晚年了。”

“是得安度晚年了,只是工作了一辈子,当了几十年的局长,连套房子都没有,这几间小屋还是单位的,房子地势低、阳光不足,潮气重,得了一身病;房子线路老化,前面的小院子也都是自己掏钱维修改造的。”老太太在一旁埋怨道。

“啊哟,我们不也一样住着房子吗?”李老打断了夫人的话,“不怪别人的,我虽有资格享受各种待遇,但我不愿意提要求,因为比我困难的人还多得很。国庆节前,交通局的领导还派人上门来慰问我,老了,组织上却还记挂着我呢。”

看着这位老人,我不禁想起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诗句来,风雨数十载不畏艰险、不计得失,一切淡然,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。

告别时,抬头仰望,一抹灿烂染上了云端。我给李老夫妇拍了张合影,相濡以沫的两位老人携手相立,慈祥安然,身边的秋葵清亮矍铄。


 

 
安徽交运集团安庆汽运有限公司版权所有
联系地址:安徽省安庆市纺织南路1号 联系电话:0556-5511641 联系传真:0556-5513267
公司信箱:aqqybgs@aliyun.com 总经理信箱:aqqyll@aliyun.com
备案序号:皖ICP备12002297号-1 皖公网安备:34080302000049号